疯狂假期旅游网

常熟龙腾特钢小老板(常熟龙华学校)

疯狂假期旅游网 http://www.fkjq.com 2025-10-28 16:59 出处:网络 作者:旅游攻略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常熟龙腾特钢小老板,以及常熟龙华学校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常熟龙腾特钢小老板,以及常熟龙华学校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 1,同舟共济 全民战“疫”——常熟市龙腾特钢设立专项公共卫生关爱基金
  • 2,淡水路上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和名人故居

同舟共济 全民战“疫”——常熟市龙腾特钢设立专项公共卫生关爱基金

今日头条,更多精彩新闻

来源:《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严婷 本报记者 王杰)2月12日,江苏省常熟市龙腾特钢与市慈善总会(基金会)签约设立“龙腾公共卫生关爱基金”。同时,注入100万元资金用于阻击疫情,帮助常熟市驰援湖北一线的医护人员。龙腾特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彰显了企业担当和大爱情怀。

《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自1月27日,常熟市6名医护人员作为第一支援鄂医疗团队出征武汉后,2月9日,由37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第二支援鄂医疗队也奔赴防疫一线,目前医疗队已投入到正常工作中。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依旧严峻,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承受着心理与身体的双重压力,43名出征防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不仅牵动着全市人民的心,也受到了全市爱心企业的持续关注。

为了能更好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并向奋战在一线的全体医护人员表达敬意,龙腾特钢有限公司主动与市慈善总会联系,希望能尽己所能助力打赢抗击疫情攻坚战。此次,龙腾特钢向市慈善总会(基金会)捐赠250万元,其中100万元注入市慈善总会(基金会)账户设立“龙腾公共卫生关爱基金”,用于关爱和慰问奋战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100万元定向捐赠给湖北黄石,驰援一线全力抗击疫情;50万定向捐赠给梅李镇,用于本镇的疫情防控。

据龙腾特钢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月10日复工以来,龙腾特钢“火力”全开抗疫情保生产,从人员、物品和措施3个方面制订复工方案,严格落实企业复工“六个到位”,即防控机制到位、员工排查到位、教育培训到位、物资储备到位、厂区管理到位、企业承诺到位,确保公司生产经营稳定顺利,保障员工健康安全。在此基础上,公司用实际行动与全社会“同呼吸、共命运”,实现尽社会责任与促企业发展两线“作战”,共同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淡水路上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和名人故居

淡水路在黄浦区西部。北起延安东路,南至建国东路。长1683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筑,名衡山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以法国公董局总董名改名萨坡赛路(Rue Chapsal),后以台湾地名改名淡水路。民国32年(1943年)改名南通路。民国35年(1946年)以辛亥革命时期上海都督陈英士(其美)改名英士路,1950年复称今名。

每次走过淡水路,就有走入历史的厚重感。从这条路的旧名“英士路”就知道,它与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陈英士(其美)有关。这条路还与几个文艺青年有关——沈从文、胡也频和丁玲,萧红和萧军在这里工作生活过,是他们生命中重要的一站。这里也留下了早期共产党人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革命活动的历史遗迹。

陈其美戎装像

随着城市的更新和变迁,许多历史建筑消失了,淡水路也不例外,其中之一就是位于原萨坡赛路14号(今淡水路92弄2号)的山田纯三郎旧居。山田纯三郎(1876-1963),是孙中山的日本挚友,1916年5月18日陈其美在其寓所被枪杀。如今,淡水路92弄2号已遭拆迁,现在这里变成了公共绿地。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没有保留下来,不免遗憾。

淡水路66弄4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25190000030 《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 民国 南京东路街道

地址:淡水路66弄4号

保护级别: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淡水路66弄4号

《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位于延中绿地淡水路66弄4号(原萨坡赛路朱依里252号),是一幢坐北朝南二层石库门住宅。建造延中绿地时在原址重建。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后,为了进一步发动广大青年积极进行反帝反军阀的斗争,同年8月,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了如何贯彻党的三大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问题。在团“二大”的感召下,1923年10月,团中央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

创办之初,《中国青年》编辑部没有固定场所,信件由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186号但一君转,“但一”就是恽代英。1924年春,编辑部最终选址定于萨坡赛路朱依里252号的一幢石库门楼房内,也就是如今的《中国青年》部旧址。当时的底楼客堂是肖楚女的寓所;二楼的客堂和亭子间作为编辑部办公室;三楼小阁楼是印刷间。期刊的第一任主编是恽代英,之后,肖楚女、邓中夏、张太雷、林育南、任弼时、李求实、陆定一等,都担任过主编或工作。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中国青年》编辑部随中共中央、青年团中央撤迁到武汉,在武汉、广州、瑞金、延安等地继续发行。

淡水路91弄祥茂新村

淡水路91弄祥茂新村,建于1940年,新式里弄住宅。被称为“七君子之一”的沙千里曾经居住在弄内15号。

淡水路91弄15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3945190000098 沙千里旧居 民国 淮海中路街道

地址:淡水路91弄15号

淡水路91弄15号

沙千里(1901-1982),原名仲渊。上海市人。早年在大丰洋布号任跑街。北伐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国民党,任国民党上海三区党部执行委员。1928年考入上海法科大学,并参加青年之友社,任《青年之友》周刊主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二、三届中央常务委员;全国工商联第二、三、四届执委会副主任委员。

淡水路91弄15号

抗日战争前后,他执行律师职务,并积极参与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了上海地下党的外围组织,团结各界人士,先后参与发起组织上海市职业界救国会、上海市各界救国联合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等进步团体,主编《生活知识》,宣传党的抗日主张。1936年11月,他同沈钧儒、史良等著名爱国人士,因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是国内外闻名的“七君子”之一,是当时救国会的领袖人物。1938年,沙千里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以后,在武汉、重庆等地从事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沈钧儒等救国会的领导人发动宪政运动,组织中国经济事业协进会,为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进行不懈的斗争。

淡水路91弄15号

解放战争期间,沙千里筹建了救国会的上海组织,联合上海各党派、各工会、各教育团体,组织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推动民主运动;并以律师身份为遭受国民党迫害的进步人士进行辩护,因而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随即赴香港参与中国人民救国会的领导工作。1948年1月,他在香港出席民盟三中全会,为恢复民盟领导机构,促进民盟响应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一”号召,作出了贡献。

1949年,他随军南下,参加了接管上海市的工作,任上海市军管会、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9月,他作为中国人民救国会的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贸易部副部长,商业部副部长,政务院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第六办公厅副主任,地方工业部部长,轻工业部部长,粮食部部长,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秘书长等职。

淡水路188-196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3945190000136 八路军驻沪办事处旧址 民国 淮海中路街道

地址:淡水路192号

八路军驻沪办事处是抗日战争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的一个公开活动机构。主任潘汉年,秘书长刘少文。

在此之前,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位于上海市延安中路504弄(原福煦路多福里)21号。

原福煦路多福里21号原是1937年3月李克农在上海秘密成立的红军驻沪办事处,对外称“李公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中共中央决定由李克农、潘汉年和刘少文等筹备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八一三事变后,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在此成立。楼下为会客室,楼上为卧室。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李克农、潘汉年先后离沪,办事处迁至萨坡赛路264号(今淡水路192号)转入地下活动,负责人刘少文。1939年12月该办事处撤销。

另外,萨坡赛路(今淡水路)190号,是律师唐豪(江苏吴县,1897~1959,武术史学家,律师)旧居。1935年6月,萧红、萧军曾居住于唐豪家。[注:原萨坡赛路190号对应今淡水路门牌号待考]。

1934年11月初,萧红和萧军来到上海,住在拉都路(今襄阳南路)283号的一个亭子间;12月底,移居同一条路上的411弄“福显坊”22号2楼;次年4月,又搬到351号的3楼;6月,又搬到萨坡赛路(今淡水路)190号的唐豪律师事务所二楼的后楼。唐豪是萧红和萧军的朋友,与史良是同学,曾为“七君子”辩护。1936年3月,又搬到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的永乐坊。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到上海,与萧军住在吕班路(今重庆南路)256弄7号的一间阁楼里,直到1937年9月底离开,萧红在上海居住了将近3年,是她漂泊的行旅中驻足最长的一个城市。她在这里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文坛,又在这里遭受情感的重创,上海对她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人生驿站。

淡水路211号

淡水路211号是邵元冲、张默君夫妇旧居。

邵元冲(1890~1936),浙江绍兴人,曾任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副委员长。参与筹建黄埔军校。

张默君(1882~1965),湖南湘乡人,中国民主革命家,妇女运动先驱,中华民国教育家。

淡水路214弄

淡水路214弄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3945190000137 丰裕里 民国 淮海中路街道

地址:淡水路214弄

丰裕里,建于1928年,清水红砖立面,二层砖木结构,联排单开间石库门住宅。

淡水路214弄4号艾青旧居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3945190000379 艾青旧居 民国 淮海中路街道

地址:淡水路214弄4号

著名诗人艾青1932年3月从法国回国后,在家乡浙江金华停留一个多月,5月辗转来到上海,与力扬、江丰等在萨坡赛路(今淡水路)丰裕里4号创建“春地美术研究所”。当时,丰裕里4号是集体宿舍,艾青和许多美术青年住在一起,住所不远处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是年7月12日艾青被捕、被羁押在嵩山路法租界捕房(今淮海中路嵩山路口)。1932年8月,江苏省高等法院第三分院判处艾青有期徒刑六年,艾青被关在了上海的马斯南路监狱(今思南路建国中路口)。1935年10月,艾青才得以出狱。入狱后,艾青和绘画几乎完全断了联系,自然而然地接近了诗,“决定我从绘画转变到诗,使母鸡下起鸭蛋的关键,是监狱生活。”在狱中艾青写了许多诗,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第一次用“艾青”这个笔名投稿。这首诗于1934年在《春光》杂志上发表,立刻引起诗坛震动,艾青由此一举成名。

淡水路214弄98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3945190000345 陶冷月旧居 民国 淮海中路街道

地址:淡水路214弄98号

淡水路214弄98号2楼,是陶冷月(江苏苏州,1895~1985,画家)旧居。从1943年直至去世,陶冷月一直在此居住。

淡水路214-222号

淡水路218号,是金华亭(浙江金华,1901~1941,《申报》记者)旧居。据记载,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金华亭连续撰文抨击日伪当局,1941年2月2日,在大华舞厅门口被76号特务暗杀身亡。蒋介石发来唁电:上海申报馆转金华亭先生家属礼鉴,惊闻华亭先生为暴徒狙击,竟尔捐躯,无仟悼惜。正气长存,国魂不死,纵能歼我志士,不能消灭我舆论界为国奋斗之精神,四亿同胞,更因哀愤而振起。谨电驰唁,唯望节哀。蒋中正。

淡水路219号、221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3805190000280 淡水路219号、221号、223弄1、2号住宅民国淮海中路街道

地址:淡水路219号、221号、223弄1、2号

淡水路219号、221号

淡水路219号单厢房石库门建筑。二、三层里弄住宅,砖木结构。坡顶红瓦,红砖外墙。是画家陆抑非寓所(原萨坡赛路207号),1935年-1937年在寓所开设私立飞声国画函授学校。1932年,黄宾虹租住于此。

陆抑非(1908-1997)是中国现当代杰出的画家和卓越的美术教育家。擅花鸟画,尤以牡丹为长,作品有《花好月圆》、《春到农村》、《寿桃图》等。著有《非翁画语录》。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西泠书画院副院长,常熟书画院名誉院长,西泠印社顾问,并曾任浙江省第四、第五届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浙江省委顾问。

淡水路221号,早期为天生滋味厂总发行所。

淡水路223弄入口

淡水路223弄1、2号

淡水路223弄1、2号

淡水路223弄1、2号

淡水路223弄1、2号

淡水路223弄1、2号

淡水路223弄1、2号

223弄1、2号建筑,具有圆弧的转角,颇有特色。带爱奥尼柱的门框使得这两幢房子在弄堂里显得非常气派。223弄2号据说是一位李姓的大包作头的住宅。解放后曾作为派出所。现为民居。

淡水路227弄庆阳里

淡水路227弄庆阳里

淡水路227弄庆阳里

淡水路227弄庆阳里

淡水路227弄庆阳里

淡水路227弄庆阳里

淡水路227弄庆阳里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3805190000281 庆阳里 民国 淮海中路街道

地址:淡水路227弄1-6号

淡水路229弄庆和里

淡水路229弄庆和里

淡水路229弄庆和里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3805190000311 庆和里 民国 淮海中路街道

地址:淡水路229弄

淡水路228-234号

萨坡赛路(今淡水路)230号,是姜丹书(江苏溧阳,1885~1962,上海美专教育系主任、教授)旧居。[注:原萨坡赛路230号对应今淡水路门牌号待考]。

姜丹书与李叔同(弘一法师)志同道合,共同致力于美术教育,培养出许多优秀的美术人才,如我国杰出的美术家、前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前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丰子恺和著名国画家郑午昌等。

淡水路254-260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3945190000138 胡也频、丁玲旧居 民国 淮海中路街道

地址:淡水路260号

淡水路260号上的铭牌

1925年,胡也频与丁玲结婚,1928年他们来到上海。根据资料,1928年1月,沈从文独自从北京到上海,托朋友预先租定钟善里(今常熟路111弄、113弄)的亭子间,随后又迁入正方。亭子间下面是朝向马路的商铺。1928年3月,胡也频与丁玲搬入。此间胡也频与丁玲去杭州居住三个月,正式结婚。不久,胡也频与丁玲又租住永裕里13号3楼,后迁入萨坡赛路196号(今淡水路260号),后改为萨坡赛路204号(今淡水路268号),三人“同住”(沈从文正要从新民村搬出来),并一起创办了红黑出版社。胡也频在济南教书时,丁玲搬回萨坡赛路196号,王鲁彦也搬过来。胡也频因为学潮回到上海,夫妇住在环龙路(今南昌路)某栋33号(楼下客堂间)。沈从文趁武汉大学寒假回上海看丁玲,小孩已出生,一家三口在吕班路(今重庆南路)万宜坊60号住过一段时间(1930年,胡也频、丁玲一家入住万宜坊60号,1930年11月孩子出生。1931年2月7日胡也频被秘密杀害)。住在万宜坊60号期间,沈从文住在北京路,经常来看他们。胡也频死后,丁玲先暂居李达处,后搬至沈从文在万宜坊附近的住处,在“售卖杂货兼营俄式大菜生意“的铺子楼上,马路对面是天主教坟园。沈从文离开上海到青岛大学任教,丁玲在上海办《北斗》,不久与冯达同居,搬到钟善路(今常熟路)沈起予家,最后搬到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昆山花园路(今昆山花园路7号),直至被捕。

淡水路266弄

淡水路266弄培业村,建于1912年。新式里弄住宅。砖木二、三层结构。

淡水路266弄6号

淡水路266弄6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3805190000282 淡水路266弄6号民国 淮海中路街道

地址:淡水路266弄6号

被列为历史保护建筑的淡水路266弄6号,不知道是否与历史人物与事件有关。

淡水路268-272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3945190000139 红黑出版社旧址 民国 淮海中路街道

地址:淡水路268号

淡水路268号(原萨坡赛路204号),曾经是沈从文、胡也频和丁玲创办的《红黑》出版社所在地以及他们的租住地。

沈从文先生1928年到1932年之间曾在上海工作生活。1928年1月,沈从文第一次来到上海,租住在法租界善钟路(今常熟路)上的善钟里的一个亭子间。不久,沈从文就搬到了马浪路(今马当路)新民村,而胡也频和丁玲就住在旁边的萨坡赛路196号(今淡水路260号)。因为住得近,他们三人便经常在一起,谈论文学和杂志出版事宜。1928年9月前后,他们两家就合租在萨坡赛路204号(今淡水路268号)。胡也频、丁玲及丁玲母亲住二楼;沈从文和母亲、九妹住三楼。就在租住的萨坡赛路204号成立了《红黑》出版社,并出版《红黑》月刊,由胡也频负责。1929年1月10日《红黑》月刊创刊,随后,沈从文和丁玲负责的《人间》月刊也创刊,并在上海出版了“二百零四号丛书”。由于资金周转问题,红黑出版社勉强支撑了大半年便不得不歇业。到3月,出了3期的《人间》因为资金不够而不得不停刊,到8月,《红黑》也宣告破产停刊。

施蛰存曾回忆自己当年拜访红黑出版社的情景:“从文都在屋里写文章,编刊物,管家。他们三人中,丁玲最善交际,有说有笑的,也频只是偶然说几句,帮衬丁玲,从文是个温文尔雅到有些羞怯的青年,只是眯着眼对你笑,不多说话。”在淡水路上,中国文学史上颇为重要的三个青年人交汇在一起,发出耀眼的光。可惜,仅过了几年,1931年1月初,胡也频被捕,2月7日,包括胡也频在内的左联五烈士在龙华遭枪决。随后,沈从文听从了徐志摩的建议,前往北京靠手中的一支笔谋生。丁玲则继续投入了胡也频未竟的事业。之后,文学、爱情、革命成为了丁玲一生的主题。

淡水路322弄23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3805190000178 淡水路322弄23号住宅民国 淮海中路街道

地址:淡水路322弄23号

淡水路332弄1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3935190000019 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会址 民国 淮海中路街道

地址:淡水路332弄1号

保护级别: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淡水路332弄1号

淡水路332弄1号(原萨坡赛路290号),是黎锦晖(湖南湘潭,1894~1967,音乐家。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近代歌舞之父)1928年租用的住宅以及办“美美女校”和“中华歌舞团”的地方。这里曾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女明星。

淡水路332弄1号

这里也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会址。1930年8月9日,邓演达主持召开了有10个省区代表参加的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农工民主党前身)。这个会议被认为是我国民主党派开始活跃政治舞台的主要标志。

当年为了考证原萨坡赛路290号的确切位置,党史专家们颇费了一番周折。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确认淡水路332弄1号就是原萨坡赛路290号。这里已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淡水路332弄3号

淡水路332弄(淡水邨)3号,是陶菊隐(湖南长沙,1898~1989,记者。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旧居。

陶菊隐是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1928年陶菊隐曾担任《新闻报》战地记者,随国民军报道“二次北伐”,冒着枪林弹雨发回大量战地消息,这些对军阀混战时事新闻的迅速、准确报道和深入的述评分析,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与天津《大公报》的张季鸾并称为当时中国报界“双杰”。

从30年代起,陶菊隐又先后在南京、上海办报。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宣传抗战,曾受蒋介石单独召见。1949年后,陶菊隐曾任上海文史馆副馆长。

淡水路332弄7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3945190000140 徐朗西旧居 民国 淮海中路街道

地址:淡水路332弄7号

徐朗西

徐朗西(1884~1961年),被称为民国奇人,他集辛亥元老、青洪帮大佬、美术教育家、美学家、京剧名家、武术高手、书画家等等身份于一身。

徐朗西生于陕西三原县东里堡。家境殷实,在四川拥有几处盐井和茶庄。曾随著名教育家朱佛光就读,14岁中秀才,后入正谊书院、宏道大学堂深造,考取附生(清末实行“附生、贡生、举人、进士”四级学位制)。徐朗西虽为富家子弟,但是青年时代起就忧国忧民,投身于革命。1905年5月,他私费赴日留学,入东京预备日语学校,专攻铁路专业。在日留学期间,他结识孙中山,追随孙中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是东京同盟会首批会员之一。

1910年,徐朗西奉孙中山指派,回上海联络帮会。徐朗西借助日本人头山满和宫崎寅藏的帮助,在上海很快就进入洪门,被尊为洪帮山堂“峪云山”的山主,公推为上海洪帮的领袖之一。继而,他又加入青帮,为青帮“嘉北粮”头领,和袁克文、李征五、曹幼珊等同为“大字辈”。这是当时青帮中的最高辈分,在青帮中的地位,比黄金荣和杜月笙的辈分还高两辈(黄金荣属“通”字辈,杜月笙属“无”字辈),一时成为身跨青洪两帮的头面人物。徐朗西与另一位在上海联络帮会势力、进行反清斗争的同盟会负责人陈其美友谊深厚,和袁克文是拜把子的兄弟,还和陈其美、蒋介石结拜为兄弟。

在上海光复一役中,徐朗西率领帮会兄弟,舍生忘死,全力以赴。陈其美在江南制造局被扣,徐朗西、李征五等发动青洪两帮,组织敢死队,救出陈其美,攻下制造局,上海由此光复。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命徐朗西为南京临时政府造币厂厂长。不久,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仅留任筹划修筑全国铁路督办一职,孙中山让徐朗西回上海发起中华民国铁道协会,在虹口扆虹园举行成立大会,于右任为会长,徐朗西任秘书。

1914年10月,孙中山任命徐朗西为党务部第五局局长,负责宣传工作。1915年,徐朗西奉命潜回上海,以帮会为掩护,除继续暗中联络杨虎等人、策划肇和舰等讨袁起义外,还和叶楚伧等创办了《民意报》《生活日报》《民国日报》等报纸,从事反抗袁世凯封建帝制的宣传和斗争。

1918年8月,于右任就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后,孙中山以护法军政府总裁身份委任徐朗西为七省靖国援陕联军前锋总指挥,并亲书“天下为公”大字条幅赠送。

孙中山赠给徐朗西的条幅:天下为公

徐朗西受命后,取道两广到云南,联军总司令唐继尧派姚以价为滇军援陕第一路司令,与徐朗西率军向陕西进发。援陕军经过半年血战,抵达陕南紫阳一带时,本来可以一鼓作气打下西安,唐继尧却改变初衷,以影响南北和议为由,令徐朗西驻军待命。徐朗西看到唐继尧之流背信弃义,全然不顾大局,一怒之下,离开军职,返回上海。

他与刘海粟、汪亚尘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现代第一所私立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徐朗西任校长。

徐朗西是昆曲名家,和俞振飞之父俞粟庐齐名。徐朗西还是京剧名家,言菊朋就是他的第一个学生。

徐朗西艺术修养全面,所作书画格调不俗。民国早期上海《平报》报头,即出于徐朗西之手。

徐朗西与共产党也早有合作。解放前,淡水路寓所就是不少共产党要人的庇护所。抗战结束后,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到南京、上海与国民党谈判,都去上海淡水路徐朗西家住过。1947年春,国共谈判破裂,中共代表团撤回延安前,邓颖超离别上海时,专程去与徐朗西道别。

1948年9月20日,周恩来就电示中共上海局、香港分局刘晓、钱之光等,尽快做好徐朗西、郭沫若等社会贤达来北平的接待准备。

1949年初夏,从情报得知,上海警备司令部和国民党特务机关要对徐朗西下毒手,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安排下,于1949年5月上旬的一天,徐朗西经过化装,由其子徐晓耕驾车,混过国民党特务的重重盘查,登上了从龙华机场飞赴香港的最后一班飞机,又从香港转道天津到达北京,作为特邀代表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此后一直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61年在上海逝世。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