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曾厝埯怎么念,以及曾厝垵怎么读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 1,这个景点曾以文艺而闻名天下·,现在却成了网红小吃聚集地
- 2,时代的曾厝垵
- 3,何谓“厝、寮、墘、埕、崎”?
这个景点曾以文艺而闻名天下·,现在却成了网红小吃聚集地
曾厝垵,也就是“曾厝垵文创村 ”的简称,位于厦门岛的东南部,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曾厝垵这个地名不好念,如果不了解的话经常念错,正确的读法念[zēng cuò ān]。
曾厝垵的面积不大,只有0.33平方公里,但却被誉为“全国最文艺的村落”。最早它只是厦门一个普通的临海小渔村,现在发展成为了厦门一个著名的景点。
本来相比于鼓浪屿的拥挤和中山路步行街的热闹,曾厝垵显得更加宁静而又舒适。
曾厝垵有着大量红砖古厝和南洋风格的“番仔楼”,这些建筑都别具一格,非常好看,所以这里也被称为是“中国最美最文艺的街道”。
曾厝垵曾是文艺青年最爱的景点,可以租辆自行车,骑行在美丽浪漫的环岛路;也可以逛逛渔村时光空间、闽台文化馆、渔村文化馆、东西院,拍拍文艺小清新风格的照片,并了解曾厝垵的悠久历史。
如今的曾厝垵就像鼓浪屿一样,是每一个游客来到厦门必游的地方,现在这里遍地都是网红美食小吃店或摊位,虾扯蛋、沙茶面、臭豆腐、各地特色美食、还有各种海鲜等。
有网友说:“曾厝垵已逐渐失去了渔村的特色,过度的商业开发和网络炒作,让它变成了每个城市都有的那种小吃街,人山人海,大同小异。”
还有网友说:“曾厝垵现在简直就是一个网红小吃聚集地,热闹而又喧哗。真心希望这里能够找回原来那种小渔村宁静美好的感觉,大家可以在这里体会厦门特有的人文特色。”
你是否也曾来过厦门的曾厝垵,体验如何呢?欢迎在评论里和大家分享你的看法与感受。
未经许可,谢绝任何复制和抄袭!欢迎收藏、转发和分享到朋友圈!(图片由今日头条免费正版图库提供,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欣赏更多精彩内容)
山东网红打卡旅游景点(金华网红打卡旅游景点)
时代的曾厝垵
曾厝垵是厦门岛偏西南紧邻大海的一个村落,村民多姓曾,世代亦渔亦耕。“冷战”时期,这一代属于海防前线上的前沿,民兵组织强大健全是其特色,凡基干民兵,下地出海都是荷枪实弹,随时准备打仗抓特务。
当时,除非本地村民和当地驻军,其他人员包括无关的军人都不可以涉足此地。村边的唯一与外界相通的沙土路上,布满了部队和民兵的岗哨。我读高中时,一位同学的父亲是驻防当地的原厦门守备十三团副团长,哨所的人都认识他,跟着他,我才算是进去了一次。当然,当年的军事前沿不止曾厝垵,在它的东西两侧的环岛一线,还有何厝、黄厝,五通等同样的村子。
哈姆雷特攻略饥荒跟哈姆雷特攻略
如今,曾厝垵一带,除了离海稍远一点的几座山头,己全部商业开发,早已没有了农田,随着征地加拆迁,市民化了的村民,都富有甚至暴发起来,机器加大锤之下保存和新盖起的房子,基本都租给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淘金者和追梦人。整个村落,店铺林立;条条巷子,昼夜喧哗。穿梭于花花绿绿,五光十色的街头巷道,你怎能想象几十年前,这里白天曾是国民国军定点的炮击目标,晚上不见一丝的灯火,几声狗吠都会让人联想到敌特在活动……
历史发展总是一个不知不觉的量变过程,而质变往往在达到两极的时候发生。曾厝垵,这座当年因备战而倍加清苦沉寂的海岛海滨乡村,在它的斗争之弦绷得最紧的时候,世事突变,焰火取代了炮火,“敌特”变成了商客。
一路走来,如今它竟然成了厦门市岛内一座游人蜂拥而至的商业购物观光景区。一家店铺里滚动播放着“小苹果”,高强的分贝,煽情的的歌词,动感的旋律之下,似乎没谁思考物欲横流中“怎么爱你都不嫌多”之类的情感表白究竟是真还是假。当然,作为一首歌,”小苹果”真真假假都问题不大。问题是,灯红酒绿,熙攘繁闹的曾厝垵会不会还将面临一种激变?这么一想,我忽然感觉,某个店铺里的老板娘或店小二,以及游客中的某个人或某些人,她们的身份或许并不一般!这完全有可能,因为,历史问题并未了断,台湾如今还是台湾。与当年不同的是,“五缘”唤不回,距大陆渐行渐远……
作者:一个兵
何谓“厝、寮、墘、埕、崎”?
厦门老街巷的地名中有不少用字与闽南语有关,比如厝、寮、墘、埕、崎。不懂闽南语的朋友可能看得一头雾水。其实只要是了解了这几个字的意思,很多情况就一目了然了。
“厝”cuò :厦门街巷最熟悉的可能是“厝”,很多大的区域地名也是带有“厝”这个字
的。“厝”的闽南语读音为tshu5,普通话为cuò,本意是家。在闽南语通行的地区,凡是聚族而居以姓名村的,都在姓氏之后连上个“厝”字。比如,袁厝、吕厝、黄厝、曾厝垵等。街巷名也有用“厝”的,比如苏厝街、吴厝巷等。这几年曾厝垵、黄厝等地成了旅游圣地,使得外地的朋友对“厝”这个字也不再陌生。
“寮”liáo:“寮”的闽南语读音为liau2,普通话读音为liáo,在闽南方言中是“小屋”的
重庆游玩攻略2天
意思,特指临时搭建的简易房,多用茅草、竹子等搭起。厦门靠近八市有一条巷子叫夹舨寮,“夹舨”即船,“寮”为厂坊。据考证,厦门古代造船厂遗址在此,故名。厦门老市区带“寮”的地名还有竹寮巷、长寮巷等。
“墘”qián:“墘”算是生僻字,比较不容易从字面上去猜测。“墘”的闽南语读音为
KiN2,普通话读音为qián,意思是位置上处于边缘的部分。厦港片区有一条街叫“南溪仔墘街”,因为街的位置在源于南普陀山南麓的小溪的边上。厦门老市区带“墘”的地名还有大沟墘巷、南大沟墘巷、后海墘街等。
“埕”chéng:“埕”,闽南语读音为TiaN2,普通话读音为chéng,意思是门外的小平地或者是院子外露天的场子。中华片区有一条巷叫“麦仔埕巷”,因为该处曾作为晒麦场,故名。同样,厦门六中后方有一巷子叫“打索埕巷”,因为早年该处大埕曾为打绳场地。厦门老市区带“埕”的地名还有钱炉灰埕巷、八卦埕、大埕头巷等。
“崎”qí:“崎”,闽南语读音为Kia2,普通话读音为qí,意思是阶梯。第六菜市场后面
的高地上有一条巷子叫做“三十六崎巷”,因为巷口有石阶三十六级。靠近大同路的棉袜巷旧称“二十四崎脚”。厦门老市区带“崎”的地名还有土崎巷等。
以上这些地名不仅在厦漳泉时常出现,在同样通行闽南语的台湾也可以见到。如苗栗县的田寮,新北市的枋寮,说明了两岸人民的同根同源。
此外,“埭”在厦门地名较常用,如后江埭、埭辽路、埭辽水库等,时常听到人将“埭”(标准发音dài)读作“dì”。据查,“埭”没有发“dì”音的记载。民俗专说,“埭”字念错,有些是因为误解而念错,有些则是因为“棣”字与“埭”字在闽南话中的发音相同导致的。还有人说,“埭““地”在闽南话里的发音都与dài音相近,“地”读音为“dì”,“埭”可能受牵连,也被错念为“dì”音;“槟”在厦门地名中有槟榔路、槟榔东里、槟榔西里等。“槟”为多音字,一音发“bīng”,另一音发“bīn”。在“槟榔”一词中的标准读音应为bīng,不是bīn。还有一个严重的错误即“内厝澳”和“顶澳仔”,有些路牌都写成了“内厝沃”和“顶沃仔”,其实应该是澳门的“澳”字。不少人认为这是汉字简化造成的,事实并非如此。虽然这两个字在闽南话的发音中相同,但是字意却有着天壤之别,“沃”,指一方水土肥沃;“澳”,则指海湾,船可以在这里停靠的意思。内厝澳和顶澳仔都位于海边,应用‘澳’字,且读音应为‘ào’。”
“仔”字的发音在厦门也有很大的分歧,有人读“zǐ”,有人读“zǎi”,如港仔后、豆仔尾都有这两种读法,“严格来说应该读‘zǐ’。‘zǎi’的发音是受到广东的影响,由‘打工仔’而来。”范寿春说,闽南话中“仔”字发音为“ā”,是一个连接词,如果发音为“zǎi”则有骂人的意思,因此闽南人基本不将这个字读“zǎi”。此外,筼筜的“筼”标准读音应念“yún”,大嶝、小嶝的“嶝”念“dèng”等等。在厦门带“埔”字的地名很多,如厦
门港的大埔头、中埔头、小埔头,以及五显镇上埔社等。“埔”为多音字,除读“pǔ”外,另一个读音是“bù”,主要用于地名,多数带“埔”地名应该读bù,但有些如前埔等带
“埔”地名知名度较高,大多数人习惯读“pǔ”,应尊重习惯。关于部分厦门地名的发音,有些是从闽南话音译而来,与谐音、土音有关;有些则与历史有关,如梧村、石渭头等,但在历史考证上还有待研究。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