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荔波离贵阳多远,以及荔波到贵阳汽车时刻表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 1,贵南高铁荔波段月底开工 建成后荔波到贵阳仅40分钟
- 2,贵州荔波通高铁了!一起来感受“绿野仙踪”的神奇秘境
- 3,高铁57分钟到荔波!穿越山河去看的世界自然遗产有多“绿”?
贵南高铁荔波段月底开工 建成后荔波到贵阳仅40分钟
12月15日,荔波县召开贵阳至南宁高铁(荔波段)暨旅游有轨电车项目建设启动大会。据了解,本月底贵南高铁(荔波段)将全面进入施工建设。贵南高铁建成后,从荔波出发,40分钟到贵阳,2小时到南宁。
据了解,贵阳至南宁客运专线起自贵阳枢纽龙里北站,经贵定昌明至都匀、独山、荔波、广西金城江、都安、马山。武鸣终至南宁枢纽南宁东站,正线长约482公里,共设14个车站,在荔波朝阳设荔波站,项目总投资约757.6亿元,速度目标值350公里/小时,建设工期6年。该线北端经贵阳枢纽与沪昆、成贵客专和渝黔新双线相衔接,东至怀化。长沙、上海等;西至六盘水、昆明等;北达重庆、成都等。南端经南宁枢纽与柳南客运专线、广西沿海铁路、南广、湘桂和云桂铁路相衔接,可达北部湾粤西及海南等地区。
该线建成后,将成为荔波县连接川渝黔及西北地区至南宁、北部湾粤西、海南地区及东盟国家的便捷、快速客运主通道,对于荔波县冲破交通瓶颈制约,构建立体大交通网络,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王永杰 记者 杨杰 编辑 姚力)
贵州荔波通高铁了!一起来感受“绿野仙踪”的神奇秘境
@新华社 | 作者 向定杰 刘续
地处黔桂交界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被誉为“地球绿宝石”。8月8日,贵阳至南宁高速铁路贵阳至荔波段开通运营。世界自然遗产地遇上中国高铁,今后游客可快速抵达小七孔等知名景区,感受“绿野仙踪”的神奇秘境。
高铁57分钟到荔波!穿越山河去看的世界自然遗产有多“绿”?
贵州作为“高速平原省”,在万座山头中建起近万公里高速公路。而贵州高速铁路以贵广高铁为开端,此后五年以每年至少建成一条高铁的速度,逐渐形成以贵阳为中心的高速铁路网骨架。
三明景点大全景点排名以及三明市内旅游景点
高铁轨道逐渐遍布贵州。 摄影/文威
2023年8月8日新开通的贵阳至南宁高速铁路贵阳至荔波段将贵阳至荔波的车程从3小时缩短至最快57分钟。贵南高铁离开贵州的最后一站便是荔波。
荔波位于贵州南部,其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少数民族人口占比90%以上,同时也是拥有40余种特有植物的生态秘境。无疑,这条高铁也为大众逐渐揭开了这里的神秘面纱。
贵南高铁连接了贵州与广西。 制图/刘耘硕
贵南高铁有多难?贵州其实一直都是超级工程大省,世界前100座高桥中有近一半在贵州,其中北盘江大桥以桥面至江面距离565.4米的高度成为全球最高桥梁。位于黔南州平塘县的超级工程“中国天眼”也是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而在这里个“山地公园省”里建高速铁路有些特殊,连片的喀斯特峰林、峰丛使得工程难度系数陡升。以贵南高铁贵荔段为例,全线桥隧占比90%,有桥梁86座,隧道62座。
“钢铁巨龙”是怎样炼成的? 摄影/张贵忠
跨过全年水流湍急的江河,穿越生态环境敏感区域,贵南高铁建起来到底有多难?
涌水、通风、环保是需要解决的三大难题。
隧道穿越地区岩溶强烈发育,区域性暗河、溶岩洼地众多,平均每挖50米就能遇到个溶洞。据说,在两省交界处的九万大山隧道设计每天的最大涌水量达72万立方米,相当于380个标准游泳池的蓄水量。
贵南高铁贵荔段隧道长度共达108公里。 摄影/文威
这个解决办法就是——慢慢挖。使用弱爆破、光面爆破在洞中缓慢精准地前行,同时对于裸露出来的岩石进行及时加固,每挖通1米就立即用混凝土浇筑。
随着逐渐挖深,通风成了大问题。
那就上设备!在隧道中增加竖井、辅助坑道、风机等设备数量,使洞内形成巷道式通风,确保解决隧道中的施工温度、粉尘浓度、有害气体等问题。
时速350,在高原上飞驰。 摄影/文威
“绕”和“挖”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两大方法。遇见生态环境敏感区时能绕则绕,同时以隧道、桥梁等方式通过,避免修建路基边坡,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荔波,很重要!荔波作为贵州南下出海最近的通道,从古至今,她都在黔桂两省的沟通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小七孔古桥曾为连接贵州与广西的商旅通道。
从归属上来看,荔波就在贵州与广西间来回“游走”。最早于公元前221年荔波为象郡毋敛县地(今广西崇左市境),后又在明太祖洪武元年、清顺治十六年等时间被划为广西境内。这也使得荔波当地人一开口还容易被贵州其他地区的人错认为广西人。
“桥,水梁也”,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小七孔古桥正是荔波作为贵州通往广西商旅大通道的一个历史见证。一桥横跨黔桂两省,据记载,荔波曾有数条途经广西环江、终达广西怀远的“盐马古道”。
烟波浩渺。
同时,荔波人也在历史节点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最典型代表之一是作为山东支部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他在荔波县水浦寨的水族家庭中出生,先后出席中共“一大”、“二大”、“五大”和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正是在这一年邓恩铭进入了荔波模范两等小学堂(即荔泉书院)学习。
邓恩铭3岁离开水浦,跟随父母进城学习生活。
当时这所七年制的新式学校开始使用新编教材,学校中也有几位如高煌老师一般贵州第一批公费留学日本的老师。
无疑,在荔波的生活求学的经历对邓恩铭后面的人生起了重要作用。
荔波到底有多美?荔波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轴缘凹陷地带,集山、林、洞、湖、瀑、险滩、急流于一体,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浓缩了贵州山水风光的精华。
起起伏伏的喀斯特地貌。
松坪沟景区地图以及叠溪松坪沟景区海拔是多少
2007年,贵州荔波与云南石林、和重庆武隆喀斯特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同时荔波的茂兰也是贵州两处“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之一。
与云南石林的奇石屹立和重庆武隆的天然桥梁、洞窟不同的是这里的森林、水文以及生灵。
茂兰喀斯特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亚热带喀斯特原始森林。
天然的溶洞吸引了一波探险家们。
在保护区里,森林覆盖面积率达90%以上,丰水季节超过了3个月,枯水季节仅约2个月。
植被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森林小气候环境,使得保护区内外的降水量差别极为明显,保护区内年均降水量相比荔波县城可高约40%。因此即使在大旱之年,碧绿的水田更不会让人相信这是处于干旱时节。
石灰石的化学式
有些地下河入口极为隐蔽,将水“吞”入。
因此与同纬度其他喀斯特相比,这里极具特色的还有水文景观。
令人意外的是,保护区内明明是在地表或潺潺前行或飞流直下的水文,却被称之为“地下河”。这便是特殊的喀斯特水文地质二元结构。
水文地质二元结构为喀斯特特有。 制图/乌堆堆
简单而言,降雨落于树冠后,从树干向地表径流至喀斯特石灰石裂缝和枯枝落叶间隙中,形成森林滞留水。溪水沿着洼地一侧流出,迂回地穿插在森林之后,然后再沿着地下河入口潜入地下,无影无踪。
最后又从地势较低的地下河出口忽而翻涌而出,自上而下形成了森林滞留水、瀑布、潭等高低错落分明的喀斯特特有的景致。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地下河层层下跌,蔚为壮观。
对于茂兰还有个生动的形容词——“灵境”。正是里面的这些生灵,使得茂兰的美更具跃动的生机。
根据初步研究结果,保护区内有单性木兰、小叶兜兰、黄胸鹀、白颈长尾雉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植物15种,掌叶木、香木莲、猕猴、斑灵狸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植物近200种。
许多生灵都悄悄藏于此地
此外,茂兰因独特的喀斯特森林地貌与小生境孕育而出特有植物41种,例如荔波球兰、水单竹等,为茂兰添加了一份神秘的气质。
荔波不止有绿色,她还很多彩荔波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94.54%以上,汉族人民在这里戏称自己为“少数民族”。
禾仓的建设体现了瑶族防鼠的智慧。
千百年来,荔波少数民族在于大自然漫长的拼争、共处中,形成了对“山神”、“树神”、“石神”等原始崇拜。发掘的《水书》、《布依文古籍》无不展示出人们敬畏自然生态环境已有千百年的历史。
布依族作为荔波的世居民族,最早可追溯到古代越人,是“百越民族”支系中“骆越”一支。
图1-3: 尧古村布依族保留了很多传统手工艺 分别为扎染、造纸、竹编
被称为“本地”的他们自然是占据最好的位置——依山而居,傍水而耕,从而发展出了稻作文化。布依族古歌《造万物歌》中就有唱道,“翁杰造成天,翁杰造成地……造成黑泥好造田。”(“翁杰”为布依族神话传说中的创世大神)。
布依族另一传统文化傩戏中的“祭三光”(日、月、星)、“祭神树”、“祭泉井”、“祭五谷”等正戏戏目也能窥见其对于自然的敬重。
布依族傩戏表演。
水族聚族而居,在荔波县的人口仅次于布依族。《水书》绝对是这个民族最神秘的存在。与汉语文献不同的是,水书都是手抄,没有印刷。因此使得这种文字系统无法大规模传播,当今绝大多数水族人已不再懂水书,在荔波仅剩百余位“水书先生”才能读懂和运用。
水族人民把寨子的大树视为保护神,每年都要用上各类等供品举行一次祭拜。如此一代传一代,自然形成了自觉保护、爱惜、崇拜大树的习惯,久而久之大树就变成了千年古树。
荔波水族绣马尾绣。 摄影/熊亚平
瑶族在“一年开,三年丢”刀耕火种的时期,生产能力低下,几乎完全仰仗大自然的赠与,因而崇拜自然万物,对于雷、火、石、树、竹的崇拜尤其明显。
在其日常生活中,他们的自然信仰也是有迹可循的。
白裤瑶的猴鼓舞据说来源于山林中的猴帮助荔波白裤瑶先祖的故事,从而形成了这一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产物。青瑶的传统服饰以山水等自然意象作为点缀,也正是虔诚地表达着他们对大自然的敬仰。
白裤瑶很好辨认——白裤子与血手印。
“群山岩浪千千岁,响水河桥万万年”,小七孔古桥屹立在贯穿荔波全境的樟江之上。
如今贵南高铁跨越山河,为小七孔古桥承担起黔桂交流、商旅通行重任的同时,更是让这个世界自然遗产地变得更为触手可及,让这里的神秘生境、这里的绝美自然、这里的多彩民族被更多人看见。
瑶山古寨每天都有的大联欢。
文字编辑 | 乌堆堆
图片编辑 | 陈金鱼
地图编辑 | 刘耘硕
设计 | 鱼一条
未标注的图片摄影 | 陈庆全
头图 |陈庆全
封图 |范亮茹
特别鸣谢
贵阳铁路公安处宣教室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余登利、陈正仁
荔波县民族宗教事务研究所 蒙永厚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