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湘西乡村旅游攻略,以及美国乡村旅游攻略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 1,家山的呼唤丨湘西古丈牛角山村:茶旅融合带来山乡巨变
- 2,地主家也有没粮的时候:美国大萧条民众的生活技巧和给我们的启示
家山的呼唤丨湘西古丈牛角山村:茶旅融合带来山乡巨变
开栏语
刚刚过去的春节,人们怀揣新年的憧憬与对旧年的记忆,回到熟悉的故乡。返乡的行李中,如果必须有一本书,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家山》。
《家山》是湘籍作家王跃文创作的长篇小说,原型是其溆浦老家族人的故事。它是一幅微缩的故乡原风景,是一部生生不息的民族史诗。人人心中都有一座“家山”。对“家山”的记忆与回望,对“家山”的希望与憧憬,让我们有了和那片土地一样坚韧强大的力量。
潇湘晨报·晨视频今日起推出“家山的呼唤”栏目,以全国人大代表中的6位村支书为主线,请他们谈谈对自己所在村庄的那份情感,同时,深入到对应的6个乡村,探究现代农村的发展路径、找寻乡村振兴的密码。
△夯吾戎寨茶旅深度融合,吸引了很多游客。
初春三月,一辆辆旅游大巴停在湘西州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夯吾戎寨门口,有袅袅茶香从寨子里飘出。古丈毛尖、古丈黑茶、湘西黄金茶……35岁的龙丽芳变换着不同的冲泡方式,每一口茶汤都是高山云雾的馈赠。谈起家乡变化,龙丽芳感慨:“以前我最羡慕别人在家门口上班,现在我也实现了这个愿望,这都要感谢龙支书。”龙丽芳口中的“龙支书”,是全国人大代表、牛角山村党总支书记龙献文。
△龙献文(右)在村民的茶园里查看茶叶长势。 图/新华社
家门口上班一年收入有6万多元
这些年,在龙献文的带领下,牛角山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茶促旅、茶旅融合,先后打造出夯吾苗寨、夯吾戎寨景点,很多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增收致富。
彭天香就是其中一名受益者。已经年过六旬的彭天香看起来一点都不像这个年纪的人,她眉目舒展,皮肤光滑,唱歌时摇摆的银饰叮当作响。游客们与她合照,她高兴地比了个“耶”的手势。
潮汕自驾游必去的景点_潮汕自驾游攻略必去景点
“我现在一年收入有6万多元,去年开始每个月还能领到养老金,好开心!”
多年前,彭天香不敢想象未来能过上这样的日子。当时有首苗歌这样唱:“有女莫嫁牛角山,家家户户穷叮当,半年有粮半年荒,十个汉子九个单。”由于牛角山村地处群山之中,满足耕种条件的土地稀少零散,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赚钱,而彭天香一家靠着种植不多的水稻、玉米为生,尽管每天起早贪黑,日子仍过得紧巴巴。“2008年村里要成立合作社了,让我们种茶叶,我就准备试试。”
龙献文早年在外闯荡,摆摊开店,承包工程,积累了一定资金和经验。回牛角山村担任村支书后,龙献文四处考察,最终决定将牛角山村海拔800米至1200米、生态优良的荒山开辟成茶园,再开发村里的传统苗寨,大力发展茶旅融合。
种茶树真的能增收吗?本着对龙献文的信任,彭天香一家先将部分土地种上茶树。随着湘西州牛角山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古丈县牛角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先后成立,每年3月下旬春茶开采,彭天香采摘自家的茶叶卖给合作社集中加工生产,每天能赚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直至春茶采摘季结束。此外,彭天香一家在年底还拿到了合作社的分红。
实实在在的收入让彭天香一家坚定了信心,他们将全部土地都种上了茶树。随着合作社加工生产线的不断完善,茶叶采摘也从春季延长至八九月,为彭天香一家带来更多收入。与此同时,牛角山村的苗寨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先后打造出夯吾苗寨、夯吾戎寨景点。彭天香以旅游公司员工身份在家门口上班,每天接待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游客,新鲜快乐的生活让她精神抖擞、容光焕发。
希望有越来越多游客来苗寨
与彭天香一样,如今在家门口上班的还有35岁的龙丽芳。村里没有发展旅游业之前,她在深圳打工。
“我读书的时候家里比较穷,以前没茶叶,就靠种地,所以我就出去打工了。”龙丽芳是家中最大的孩子,为了分担父母的重担,她17岁从职业学校毕业后便南下广东打工。龙丽芳说:“以前最羡慕人家能在家门口上班,既能赚到钱,又能时常见到家人。”
2008年,20岁的龙丽芳在与父母通电话时得知,家乡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听到这个消息,我就决定回来建设家乡。”龙丽芳回到了老家夯吾戎寨,再也没出去工作过。
“我亲眼见证了龙支书是怎么带着我们把牛角山村的旅游业发展起来的。”龙丽芳介绍,村里刚准备发展苗寨旅游时,很多基础设施不完善,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龙献文带领村民们修整道路,开辟出万亩茶园,发展茶叶深加工,搞茶文旅深度融合。古丈县相关部门去全国参加各类茶行业展会,推介“古丈毛尖”,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
村里成了旅游景点,村民们也纷纷从外地回来。此外,村里还特意为村民打造“边边场”,设立近百个免费门面摊位,供村民经营。如今的夯吾戎寨,正如“夯吾”苗语寓意的那样,是一座“小溪边美丽的苗寨”。村民们依山建起新房,潺潺溪水从桥下流过,络绎不绝的游客和善良淳朴的村民们其乐融融,茶树环村分布在群山之间,共同勾勒出生机勃勃的乡村美景。
自驾青海湖旅游攻略及花费
“旅游业发展起来了,村里就有钱了,我们的生活也大不一样了。”龙丽芳介绍,如今村里不仅建房有补助,还给每一个村民交上了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还有教育奖励资金,考上大学奖励2000元到5000元不等。
35岁的龙丽芳实现了20岁时的梦想——在家门口上班,每年上班收入约7万元,此外还有采摘茶叶、销售茶叶等额外收入。她说:“家乡山水美,家乡的茶叶更香,希望有越来越多游客来到我们苗寨,喝好茶、唱山歌。”
潇湘晨报记者陈梦娟 王谰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
地主家也有没粮的时候:美国大萧条民众的生活技巧和给我们的启示
如果一定要给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安上一个标志性的启动键,那应该是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一场毁灭性的股市崩盘,启动了一场美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经济大萧条。
这场全覆盖、无差别的大萧条,从20年代末开始,贯穿了整个30年代,所有人不得不从灯红酒绿、寅吃卯粮的高负债、高消费中清醒过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手中仅有的一点儿积蓄或者收入,并且以创造性的方式度过了这场世界经济史上的危机。
当然,也有很多民众没能挺过来。
几乎所有人都是受害者。1929年10月29日,美国股市从363最高点骤然下跌了平均40个百分点,5天之后股市再跌40%,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生的积蓄在几天内烟消云散。银行业和金融业都产生了连锁反应,波及到了几乎所有行业。
1929年11月份开始,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5000多家银行倒闭,8万多家企业破产,1700多万工人失业。曾经“咆哮式”发展的美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一个对所有美国普通民众来说,天翻地覆般的生活变化,一夜之间很多普通民众从中产阶层,直接变成破产阶层。
纵观美国整个30年代,有超过9000家银行倒闭破产,整个工业产值相对于1927-1928年的高点下降了47%以上。
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在大萧条之前,许多美国人都愿意花钱雇人来做一些事情,给服务人员付小费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他们这样做只有三个原因:要么自己不愿意学习、要么是没有足够的时间、要么只是为了享受被人服务的快感。
但在大萧条时期,许多美国人都宁愿自己动手做事情。无论是换汽油,还是打扫房间,这些服务都已经成了很少有人能负担得起的奢侈品。不管一个人是否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很多人都会想方设法利用他们所拥有的东西或才能来赚钱。
如果有人会缝纫,他们就会缝制出一些什么东西,然后直接在自己的店铺甚至大街上进行销售。
如果有人懂木工,他们就会去寻找被雇佣的机会来帮助别人修理东西。
如果有人懂外语,他们除了主动向报社和书店推荐自己做翻译,还会出现在码头主动找外国人碰碰运气。
除此之外,人们还会把不必要的东西都卖掉。
自己成农业建筑业达人。在大萧条时期,美国失业率最高时达到了惊人的25%,许多人买不起超市货架上的食物。于是他们就会购买便宜的种子,开始自己在菜园里种植蔬菜。
如果空间不足,有一些蔬菜和水果甚至可以在小桶里种植。那些家庭主妇们,每天到了做饭的时间,就会去自己的菜园里、各种桶里看看有什么可以采摘的。
由于很多银行倒闭,很多贷款买车买房的人陷入了绝境。自己的房子被收回,一家人只能返回乡下投亲靠友。那些没有亲属的家庭,则无奈的选择在郊区搭建草棚度日。
随着这样的草棚数量越来越多,为了讽刺当时美国胡佛总统对大萧条的无能和放任,美国报纸和广播称这些成片成片的草棚为“胡佛村”。
自觉勤俭节省不留剩饭。在美国大萧条时期,没有一点食物会被浪费掉。每一顿剩饭都会被重新加热,全部吃完。许多家庭主妇还热衷于做炖菜,如果这些菜被剩下,可以很方便地被改造成新的菜品。这不仅节省了食物,还丰富了饭菜的种类。
在大萧条时期,当人们几乎一无所有的时候,他们必须充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且做到零浪费。瓶子里的每一滴番茄酱都会被掏空,肥皂块会被用到一点儿不剩。
此外,人们还想出了一些聪明的方法来延长产品的寿命,比如把牛奶有意冲得更淡,或者把肥猪肉留下来用于做饭的食用油。
当那些没有多少钱的人需要去商店时,他们很可能会在关门的时候去,而不是在一天的早些时候,这是因为早上的新鲜产品,到了关门时买起来会更便宜。
广东韶关旅游景点大全与韶关旅游景点大全排名
那时的美国普通家庭根本不会在意面包是否新鲜、是否搭配蔬菜、蛋白质是否足够,只好能填饱肚子、不生病就是最幸福的事。
自己DIY成生活多面手。在大萧条面前,很多家庭的成人年都被硬生生逼成了多面手。为了节省开支,家人理发基本上都不去理发店,家庭主妇能够为全家人理发。很多父亲曾经是公司的高管,为了养活家人,不得不脱下西服,加入建筑工人的行列。
一些懂事的孩子在放学以后,经常在垃圾场寻找玻璃瓶和各种废纸,用这样的方式减轻父母的负担。对于那些特别贫困的家庭里,为了节省有限的粮食,甚至出现了全家轮流吃饭的惨状。
由于布料的价格飞涨,正在成长的孩子都需要不断换衣服,家庭主妇们只能用花花绿绿的面粉袋子为孩子缝制衣服。
在30年代的中前期,穿着“面粉袋衣服”的学生比比皆是。在20年代后期,女孩们喜欢穿短裙和丝袜。到了30年代,则非常流行长裙,因为穿长裙,就不需要另外购买丝袜等配套饰品了。
娱乐和爱好更加健康了。美国股市崩盘后,娱乐产业遭受了巨大的下滑,因为人们更关心晚上吃什么,而不是想看什么电影。美国的电影院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一,因为由于家庭拮据,所有家庭开支都会严格节约,看电影的人们已经大大减少了。
在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一张电影票也需要15-30美分,而当时能够有工作的幸运儿们,月薪一般只有50-70美元,如果3口之家每周看上一场电影,一个月下来就需要3美元左右,这还是在儿童免票的情况下。
人们被迫放弃了付费娱乐活动,以及一些需要花钱的个人爱好。免费的娱乐活动成为打发过剩时间、缓解饥饿感觉的良药,比如阅读免费的报纸、书刊,比如各种棋盘游戏等等,当然更多的还是一起侃大山和发牢骚。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之间的社交活动比以往反而更加频繁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也比以前多了很多。
钟点工零工成为主流。大萧条时期,想赚钱并不容易。无数人因为缺钱,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说照顾家人了。即便那些已经有了一份工作的人,也不会拒绝再打一份零工。
无论这些零工来自于工厂、码头,还是农场,报名的人总是会比需要的人多得多。这些零工大多是繁重的体力劳动,不但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报酬也很低。但没有人会在乎。
即使是在罗斯福新政执行后,政府也会实行这样的规则:1个岗位会雇佣2-3个人,大家轮流上班,虽然每个人的收入会减少,但至少保证每个人都有工作和收入。这就是“社会就业很充分、个人就业不充分”的特定时期现象。
结语:网上有一种说法是:美国20-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全社会流行口红、丝袜、劣质酒和电影票。别再被忽悠了,真正流行或者被迫流行的是:电冰箱尤其是二手电冰箱——用来装大量的剩饭剩菜甚至捡来的食物;避孕药或者打胎药——无力养活家庭新增人口;主动或者被动加入黑帮——大量失业人口尤其是没有学历或技能的年轻人。
回顾一下美国民众在大萧条期间的生活技巧和生存法则,给我们的启示有三点:
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任何时候都需要勤俭持家、量力消费,不要受外部环境的刺激或者所在圈层的相互攀比。在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以及经济大萧条面前,除了自我救赎,就是自我放弃,没有任何人会有能力有意愿帮助你。
2、美国作为头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在1894年就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总量最高的国家。20世纪20年代前半段,美国曾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众都向往的国度,那里仿佛遍地的黄金和机会,但事实证明——同样会有震撼世界的经济大萧条。
3、美国20世纪10-20年代出生的人,从儿童或少年时期就经历了大萧条的所有苦难,他们是美国历史上不多的既能吃苦,又敢拼搏的两代人。也许这就是苦难唯一的正面作用吧。
加载中,请稍侯......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