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梵净山景点介绍,以及梵净山旅游景点介绍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 1,贵州梵净山:守护自然遗产地 深耕绿色经济
- 2,贵州梵净山成功申遗五周年有何变化?
- 3,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索道年检保安全
- 4,初冬梵净山云海如画
- 5,中国的第53处世界遗产梵净山,如何成为座佛教名山?
贵州梵净山:守护自然遗产地 深耕绿色经济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原创稿
这里,拥有4.2平方千米原始森林,是地球同纬度上原始植被保存最完好的一颗“绿色明珠”;这里,是黔金丝猴唯一的栖息地,在这里繁衍的野生植物和动物就有7154种;这里,被称为是遗落人间的梵天净土,来过的游客夸赞这里是真实版的天空之城……这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梵净山。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海拔2572m,独特的变质岩地质遗迹构造了穹窿状孤岛型山岳地貌,是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安全屏障。2018年7月2日,梵净山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为全国第53处世界遗产,并且成为贵州省唯一一个独立申报的世界遗产。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物力量,使梵净山集聚了万般宠爱。走进梵净山,云海翻涌,万物皆绿,所到之处皆是郁郁葱葱的山林。据梵净山生物多样性调查统计,目前梵净山内共有植物4394种、动物2760种,其中就包含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珙桐与“地球独生子”黔金丝猴。
梵净山还在不断地完善生态系统,申遗五年来,梵净山调查发现新记录368种,新物种6种,成功繁育黔金丝猴幼猴三只,繁殖周期从三年一胎缩短至两年一胎,人工繁育技术逐步成熟。
如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该如何守护?自梵净山申遗以来,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成为了贵州保护梵净山生态的“铁则”。2019年,《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成立梵净山生态法庭、生态保护检察室,进一步优化司法衔接程序,为梵净山保护管理提供了坚强的法制保障。
目前,梵净山已构建成周边3县10个乡镇69个村3万多群众共同参与组成的大社区保护、协作式参与、网格化管理的联防联治体系,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梵净山保护管理格局。
除了守好绿水青山,梵净山也在努力构建生态旅游新格局。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为核心的梵净山景区旅游业形成一定规模并成为国内著名景点,梵净山景区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在自然保护区内成功打造的5A级景区。2019年以来,梵净山生态旅游区入园人数达510万人次,旅游收入13.2亿元。
“梵净山要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让世界自然遗产资源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态发展红利。”在刚结束的梵净山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5周年恳谈会上,贵州省林业局局长胡洪成表示,梵净山要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倾力打造以世界自然遗产为核心的价值品牌,精心保护好黔金丝猴这张“地球独生子”靓丽名片,坚决筑牢梵净山生态安全屏障。
贵州梵净山成功申遗五周年有何变化?
航拍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梵净山。 瞿宏伦 摄
中新网贵州江口7月6日电 (周燕玲)贵州梵净山2023年7月迎来成功申遗五周年。5年来,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有何变化,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境内,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珍贵的栖息地、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所、特有动植物分化发育的重要场所;是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唯一的栖息地和分布地,也是水青冈林在亚洲最重要的保护地和全球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地区。2018年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成为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并成为贵州唯一一个独立申报的世界遗产。
图为生活在梵净山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黔金丝猴。 杨伟 摄
7月6日,梵净山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5周年恳谈会在贵州江口召开,会上介绍了梵净山成功申遗以来的工作情况。
夏季旅游景点排行潍坊(夏季旅游景点排行国内)
5年来,大保护的生态系统不断完善。调查发现梵净山新记录368种,新物种6种;完成梵净山遗产地缓冲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记录遗产地缓冲区物种共3913种,目前梵净山拥有野生动植物7154种。在积极探索研究人工繁育方法路径方面,2018年至2022年成功繁育黔金丝猴幼猴三只,繁殖周期从三年一胎缩短至两年一胎,人工繁育技术逐步成熟。
图为游客在贵州梵净山游玩。 瞿宏伦 摄
5年来,惠民生的发展格局不断构成。探索开展自然保护区人工商品林赎买,设立生态护林岗位,常年解决当地1000余人稳定就业,促进遗产地保护与当地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协调发展。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带动梵净山周边旅游产业发展,2019年来,梵净山生态旅游区入园人数达510万人次,旅游收入13.2亿元。
图为江口县梵净山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员在贵州梵净山巡逻。 江口县梵净山消防救援站供图
5年来,司法保护和数字化管理不断加强。2019年1月《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成立梵净山生态法庭、生态保护检察室,出台《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区域执法司法衔接工作规范(试行)》,为梵净山保护管理提供了法制保障。争取资金1.1亿元完成梵净山大数据综合管控平台、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野生动物救助中心、野外监测设施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梵净山持续保持零火灾态势。
图为贵州梵净山。 唐哲 摄
5年来,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和生态移民搬迁。全面推进梵净山区域矿山、小水电治理和公路沿线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清理退出矿业权26个、小水电站8个;实施生态移民搬迁145户520人,进一步拓展重点保护对象黔金丝猴的生存空间,更好地保护了核心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5年来,生态化的产业链条不断健全。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为核心的梵净山景区旅游业形成一定规模并成为国内著名景点,梵净山景区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在自然保护区内成功打造的5A级景区。依托梵净山得天独厚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林业产业,带动社区民众自主发展茶叶、中药材等产业,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生态财富变成经济财富。
图为黔金丝猴。 梵净山管理局供图
图为黔金丝猴。 梵净山管理局供图
官方提出,未来梵净山将会进一步加强遗产保护管理、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强化科学技术研究以及增强国际交流合作,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产资源研究,处理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加快实施黔金丝猴拯救保护工程,着力发展生态经济,让世界自然遗产资源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态发展红利。(完)
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索道年检保安全
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技术人员为景区索道进行年度预防性维护保养。 李鹤 摄
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技术人员为景区索道进行年度预防性维护保养。 李鹤 摄
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景区的索道。 李鹤 摄
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技术人员为景区索道进行年度预防性维护保养。 李鹤 摄
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技术人员为景区索道进行年度预防性维护保养。 李鹤 摄
连日来,技术人员在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梵净山为索道进行年度预防性维护保养,确保景区索道运行安全,为即将到来的春季旅游高峰做好充分准备。
初冬梵净山云海如画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图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云海翻涌。 李鹤 摄
图为梵净山景区云海翻腾。 李鹤 摄
图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 李鹤 摄
图为梵净山景区云海翻腾。 李鹤 摄
图为初冬梵净山云海如画。 李鹤 摄
初冬时节,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景区云海翻涌,远处青山如黛,近处的红云金顶时而高耸入云,时而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幅精彩绝伦的水墨画卷,美不胜收。
中国的第53处世界遗产梵净山,如何成为座佛教名山?
丨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贵州梵净山丨
▲ 梵净山红云金顶。
- 风物君语 -
就在今天(7月2日)下午
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贵州铜仁梵净山
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和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
这里不仅风光秀美,物种繁多
更是一座佛教名山
今天风物君就带大家领略一下
梵净山的独特魅力
▼
贵州省东部的梵净山,风光秀美,生物繁茂,刚刚在今天正式入选世界自然遗产。但它有一个更为著名的身份——梵天净土,因其自古以来就是佛教圣地。梵净山处在一个族群复杂、民间信仰丰富杂糅的地区,却以“佛教名山”、“弥勒道场”的称号驰名中外。汉传佛教何以传入这崇山峻岭中的“蛮夷腹地”?梵净山又是如何成为与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峨眉山齐名的第五大佛教名山的?
▲ 梵净山。摄影/朱永忠
上海旅游景点大全景点排名榜(上海旅游景点大全介绍)
单以梵净山峰峦巍峨、云谲波诡的奇异风光解释,怕是不够充分的。梵净山成为“武陵蛮夷”聚居区的佛教圣地,与其身处西南咽喉的地理位置、彼时中央王朝的政治方略及边疆政策等因素息息相关。
梵净山位于印江、江口、松桃三县交界处,《汉书·地理志》称其为“三山谷”。梵净山山体庞大,方圆可达六七百里,是横亘在湖南、贵州、湖北、重庆四省市的武陵山脉的最高峰,自古便处在“武陵五溪”腹地。
▲ 梵净山全景。
武陵山脉中的“五溪”,指今日沅水上游的酉水、辰水、溆水、㵲水和渠水五大支流,主要流经湖南、贵州、湖北、重庆四省市交界处,历史上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1
通往西南的咽喉
梵净山所在的今贵州地区,居于通往西南边陲的交通枢纽位置,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得到重视:《史记》记载,战国时楚与秦争夺西南霸权,就曾经由贵州入云南;汉武帝时还曾派人开通从巴蜀经贵州到岭南的“古夜郎道”。此后历朝历代也始终未放弃将贵州地区打通为重要通道的尝试。然而,战略地位如此重要的贵州,直至明朝永乐年间才正式建省。
▲ 老金顶燃灯殿。
贵州至明代才成为省级行政单位被纳入中央管理,其原因纷繁复杂。自古以来,贵州便是族群林立、权力纷争之地,加之其位于云贵高原向东南丘陵的过渡地带,交通阻隔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区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核心地带的交流。因而自汉以来,中央王朝对此区域多采用羁縻政策,保证名义上的统治却始终未强势进入,其政权实际由当地土司掌控。
及至元代,中央政权统治区域空前扩大,西南地区被纳入中央版图。而此时,贵州所在地作为进入西南地区的咽喉,战略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实际上,在历代对贵州通道逐步开发的基础上,元代时已建立了由云南经贵州至湖广的“通道”。
由于途经以贵州为中心的苗疆地区,这条通道被贵州大学杨志强教授及其团队命名为“古苗疆走廊”。历史上,武陵蛮、苗族、瑶族、侗族等都曾通过此走廊进入贵州及西南山地。从地形上说,苗疆走廊处在从两湖地区的洞庭湖平原向云贵高原地形过渡的地带,长期以来湘西及贵州山地族群依此走廊进入平原地区以维持生计。可以说,苗疆走廊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迁徙和交流的重要通道。
2
诞生于冲突中的佛门净土
明代延续了元代对西南地区的统治策略,对苗疆走廊的维护与开发也通过建立卫所、封授土司等政策持续进行。但如元代借道苗疆走廊遭到贵州土司反抗的状况,及至后来明代建省进行统治都始终存在。
▲ 梵净山寨沙侗寨。
真正使中央政权决定在贵州建省,是永乐十一年(1413年)发生的土司暴乱事件。当时,思南、思州土司因争夺矿场相互仇杀,引起战乱。明派兵平定战乱后,将其地分为八府四州,并设贵州布政使司,由此贵州作为省一级行政单位被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统一管理中。
▲ 冬季梵净山。
但国家力量的控制基本局限在苗疆走廊及其沿线地区,来自“苗蛮”的不稳定因素依旧存在。中央王朝一方面强化对贵州苗疆的军事统治;另一方面在梵净山以东的“生苗”地区修建起“南方长城”。除此之外,中央王朝的另一大举措是加强对苗疆地区的佛教传播。
3
苗疆走廊上的皇家寺院
▲ 梵净山金顶。摄影/吴东俊
佛教在梵净山地区的流传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位于梵净山西麓思邛县境内的西岩寺,据《清一统志》载:“在城西五里甲山寨下,宋时古刹。”说明梵净山佛教至少在宋朝时已经正式传入并兴起。但梵净山真正开始大规模的佛教寺庙建设则在贵州建省之后,具体来说为万历初年。
据梵净山金顶《院道》摩岩(即刻石)、《剪刀峡》摩岩等记载,万历元年(1573年)至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贵州的各任地方官,主持修复了从山麓直达金顶的寺庙和道路,如天马寺、金顶古茶殿、释迦殿、弥勒殿等,也吸引了大批僧众朝拜隐居。贵州巡抚郭之章在其《黔记》(1608年)中写道,“贵州山以梵净山为第一,可比天台”,足见当时梵净山的地位。
▲ 冬季梵净山。
但中央政权在贵州的统治并没有就此安定下来。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播州(今遵义一带)宣慰使杨应龙举兵反抗,发动了明代最大规模的土司叛乱。明王朝派八路大军征讨进剿,杨应龙残余部队退守梵净山,其间寺庙遭到大肆破坏。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明王朝在梵净山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重建活动,并命北京户部郎中李芝彦撰《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序中称梵净山为“古佛道场”,誉之为“天下众名岳之宗”。同时,明神宗降旨重建梵净山金顶,命妙玄为钦命僧,各级官员亲自前往督查,重建五寺、一洞、六殿。
▲ 梵净山景区大门。
其中,老金顶古茶殿被敕封为“敕赐圣旨承恩寺”,又称“金顶正殿”,寺内供奉皇帝牌位;释迦殿、九皇殿等分布于正殿左右,世称“脚庵”;扼四方朝山主路的天庆寺、朝天寺、天林寺、天池寺被称为“四大丛林”。此次敕建,奠定了梵净山与其他四大佛教名山齐名的地位。
▲ 摄影/朱永忠
佛教的兴盛,吸引了不少文人逸士以游梵净山为雅,相继登临赋诗,刻石颂功,他们与慕名前来朝拜的香客一起,使得梵净山佛教道场盛极一时。
在明清之后的几百年岁月里,梵净山作为弥勒道场,几经尊崇,也遭遇被毁的数次劫难。几百年间,随着皇庵的香火鼎盛,周边又建起大大小小的寺院佛堂,善男信女往来不息,山间宛若城市。然而,无论弥勒道场如何沉浮,梵净山的天然“净土”一直保持下来。
▲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是全世界唯一的黔金丝猴产地,如今,黔金丝猴仅存800余只。摄影/雷孝平
文丨覃妮娜、加贝
编辑丨伊森
本文取自《地道风物·黔东南》原文有增减、修改
未标注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庐山旅游攻略图(春节庐山旅游攻略)
精彩评论